< 详情  

再万能的父母,也无法代替孩子成长!

关键词:再万能的父母,也无法代替孩子成长! 2018-06-08     3184次浏览

一位家长留言说:女儿放学回家对她大发脾气,指责妈妈不该早上收拾书包时忘记装数学书,导致她上课时没有书本,结果被老师批评一通。


整天忙忙碌碌,为孩子尽心尽力付出的她,那一刻满心委屈。收拾书包,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她不但不自己做,还反过来指责家长做的不好。


“看着女儿愤恨的神情,真不知道我又忙又累是为了什么……”




生活中,这样的例子有很多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出现了“越位”现象:保护过度,包办、替代过多。


然而父母包办、替代孩子一切,只会教育出独立能力薄弱并且喜欢埋怨的孩子。


现在很多“妈宝男”、“妈宝女”就是这样产生的。他们甚至一生都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,缺少属于自己的精彩!


一个蹒跚学步的宝宝艰难地挪动着步子想要拿桌上的玩具,妈妈看到了,急忙冲上前,直接把玩具拿给孩子。


孩子豪不费劲就能达成自己的愿望,也能获得短暂的快乐。但这和他一步一步,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玩具获得的体验是全然不同的。


因为前者的快乐是单纯的愉悦,后者自己亲身的体验、努力、最终达到目的的感受,会让他收获自信、对自我有良好的认知,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巨大的情感滋养。




孩子的成长,父母替代不了


有很多大学生开学报道时,全家齐上,父母不管路途多远,都要亲自把送孩子到校园,给孩子背重重的行李、整理床铺、遇到问题四处找人咨询,忙得大汗淋漓。


而孩子呢,不管不顾,玩着手机,甚至时不时地露出不耐烦的神情,好像要上学的不是自己一样。


很多父母无微不至地替孩子做这做那,而孩子却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,还在父母没做好时发泄不满。


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形成独立意识的过程,是在日常大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、积累经验并建立自信的过程。


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、每一坎、每一个跟头,都有它的意义,父母无法替代孩子去经历这一切。


可是,很多父母都是为了保证孩子能一心一意地学习,承担了孩子所有的日常“杂事”,这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出现极大的空缺。


孩子缺少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,生存和自理的能力被极大地弱化,一旦需要独立时,才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面对生活。


一些孩子成人以后,甚至是父母为他选大学、找工作、替ta相亲。这样的孩子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、独立的人,自然不能适应和自立于社会。


744.jpg


有些事,必须孩子自己去经历


很多父母总是想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,才觉得安心。


担心在学校被同学欺负,担心孩子升学压力大影响心理健康,担心孩子在外吃不好穿不暖……


殊不知,正是通过体验这一切,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。


电影《奇迹男孩》,讲的是一个先天脸部畸形的男孩奥吉的故事。


虽然奥吉母亲的知识完全可以在家教他,但是在10岁以后,母亲还是决定让奥吉走出家庭课堂,去到真正的学校,去开启更大的世界。


母亲必然知道踏出这一步对孩子来说有多难,可是为了孩子真正的成长,她还是坚决地切断了与孩子的依恋,鼓励奥吉迈出通向真正世界的第一步。


因为有她的存在,奥吉成为奇迹才有了可能。


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:“我看到了,我忘记了;我听到了,我记住了;我做过了,我理解了。”


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,教育就在生活中,教育与生活相伴而生。因此,孩子通过亲身体验、感知、实践来获取经验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很大的重要性。


本该是孩子自己要去经历的事,你却替ta做了,或是为ta扫除一切障碍,把ta“圈养”起来,那么孩子最终总是会在你够不到的地方跌倒、受挫,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。而且时间越长,伤害往往越大。


父母要减轻焦虑心态,学会放手,舍得让孩子吃苦,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,就鼓励ta自己做。


开学,试着让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行李,整理自己的书包;出去旅游,试着让孩子规划路线,准备自己的行囊……


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,从3岁开始,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,这时候可以开始从自己穿衣服、自己刷牙、自己背书包这样的小事情入手,让孩子建立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这个意识。


到了6岁后,爸爸妈妈们就要慢慢学着“变懒”、“变笨”,遇到需要做决定的事情,慢一点,让孩子走在前面,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结论。


到了青春期,则更应该学会信任、理解和宽容,用“温柔且坚定”的态度跟孩子沟通,定下规则,不唠叨不抱怨,这个阶段的父母情绪越稳定,孩子们的自我会发育得更好。


失误也是一种经历。哪怕孩子做的不好,也不要慌张,就让ta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带来的麻烦。这样,孩子会收获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——体验。


在这样的体验中,孩子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并且不断反思、调整,学会自我管理,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。长期积累下来,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。


411.jpg


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给予,而是引路
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

父母的“替代成长”使子女无法真实地接触外面的世界,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。


如果爱孩子,就让他做一只鸟,一只鹰,教会他飞翔的本领,而不是让他做一只风筝,永远把线牵在手里。


作为父母,不论你多么万能,能给予孩子的东西总是有限的。可是,如果你教会了孩子乐观、坚强、自信、独立的生活态度,却会让孩子受益终生。


从父母的角度来看,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,与其说是锻炼孩子,不如说更考验自己。但是,爸妈们应该勇敢些,勇敢地接受这种考验。


父母的爱和信任,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源动力。


但是,放手不是盲目地让孩子去冒险,而是让孩子通过各种实践机会,锻炼能力。


相信孩子的潜力,为ta树立规则,给ta一定的自我空间,引导孩子充分去经历、体验,收获独属于ta自己的人生经验。


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、挖掘自我,得到更好的成长。
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